在美国,最早的系统气象观测是1848年由史密森尼学会第一任秘书发起、由民间气象站进行的,最多的时候曾经有600个台站。虽然后来政府介入,有了遍及全国的气象监测系统,但是民间合作性质的气象网点至今仍然在提供数据。
最近几年,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得到尽可能完整的气象历史资料,包括占地球表面面积70%的海洋地区的数据。为此英国和美国都在推动类似的计划,由民间志愿者帮助整理一两百年来海军舰只巡游各地的时候记录下来的气象资料。为此,网络公民科学项目“宇宙动物园”(Zooniverse,前身为“星系动物园”Galaxy Zoo)发动了72万志愿者参与这项工作。这是公民与科学结合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美国还有一个以鸟类保育为主的民间组织,叫做奥杜邦学会(Audubon Society),最早建立于1886年,以著名博物学家和画家奥杜邦的名字命名,后来演变为今天拥有将近500个地方分部的全国性非营利组织,不但通过志愿者在全国搜集鸟类分布和迁徙的数据,而且为鸟类学家和公民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共同开展鸟类保育的研究活动。
2002年,奥杜邦学会与康乃尔大学的鸟类实验室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起名叫eBird,向科研工作者与业余鸟类和自然爱好者提供实时鸟类分布与丰度数据。这些数据大多由成千上万的观鸟者提供。
开始的时候,eBird在一些主要的鸟类活动地点设立互动式的数据传输站,供观鸟者随时上传观测资料。三年多前,它发布了iPhone和iPod的应用软件BirdsEye,可以随时进入康乃尔大学鸟类实验室的eBird数据库,2012年又开发了BirdLog应用软件,使用者能够实时将观测到的鸟类资料上传到数据库里。
这些事例都包含了公民科学的两个方面:公众的热情参与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公众不但可以有可能参加科学研究,而且这些项目直接服务于社会。
前面介绍的eBird项目,就可以通过实时的鸟类观察数据,在候鸟集中迁徙的季节,警告途经的风电场及时关停风力发电机组,不但可以避免迁徙中的鸟只大批死亡,还可以防止损坏风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加州有一个LiMPETS公民科学项目,依靠中学学生和老师采集数据,长期监控该州海岸的漂浮物,一旦发生油类泄漏或其他海洋污染,可以有效地加以控制和清除。
由美国十几所知名大学联合建立的“大学大气研究公司”(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在非洲萨赫勒(一个将近4000公里的狭长地带,位于撒哈拉沙漠与苏丹草原之间)开展了一项名为“脑膜炎气候项目”(Meningitis Weather Project)的计划,由当地村民提供实时的地方气候观测数据,用来预测雨季来临的时刻,同时可以决定何时脑膜炎的风险会大幅下降,因此注射疫苗变得没有必要。
随着包括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在内的技术进步,公民科学将会有更多的人们参与,对我们的生活与未来科学的进步必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