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的同事推荐了一条新闻,新闻说的是佐治亚南方大学(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副教授罗伯特•巴彻勒(Robert Batchelor)夫妇在明代一幅贸易航海图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棋盘游戏,他们希望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增进普通美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及亚洲历史的认识(参见“连线美国”相关文章)。在阅读这条新闻时,罗伯特•巴彻勒7年前发现罕见明代贸易航海图的经过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这幅近年发现的明代贸易航海图,使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明代海禁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民间对外贸易的情况,是明代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发现。
巴彻勒毕业于康乃尔大学,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他的学术研究集中在现代英国、比较历史、早期中英关系等方面,被称为“近代全球史专家”。 2008年巴彻勒到英国开会的时候,曾到牛津大学博多利安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查找资料,意外发现了这幅明代海外贸易航海图,航海图原本没有中文标题,在牛津大学的图书目录中,以捐赠者的名字称为“雪尔登中国地图” (Selden Map of China)。这幅航海图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重新诠释了明代与海外的联系,对了解明代的中外关系,尤其是贸易关系、航海线路等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航海图被学者称为《东西洋航海图》。据历史学家的不同研究,《东西洋航海图》大概制作于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明万历至天启年间)。
博多利安图书馆是牛津大学的中心图书馆,藏书约850万册,是欧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也是欧洲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牛津学者聂洪萍曾有专文“《东西洋航海图》与明代中国”,详细介绍《东西洋航海图》的发现、修复经过及历史、学术研究价值,并将其称为“明代瑰宝”。中国《海交史研究》主编钱江也有专文“一幅新近发现的明朝中叶彩绘航海图”,称《东西洋航海图》的发现是惊人的喜讯。
根据聂洪萍的介绍,《东西洋航海图》的地理概念与传统观念大不一样,传统的中国地图以天朝为中心,其他国家地区都是蛮夷弹丸之地,分布四周。但在《东西洋航海图》上,中国大陆只占地图的一部分,位居左上方,而南部沿海、东亚和东南亚海域、岛屿几乎占了地图的一大半。聂洪萍在文中指出:“《东西洋航海图》是中国第一幅正确表现中国与东亚地区地理关系的海图,《东西洋航海图》把中国描绘成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部分,中国与东亚及东南亚融为一体的格局,而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在中国地图中实属首次。”
根据聂洪萍的介绍:“《东西洋航海图》长158厘米,宽96厘米,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日本列岛和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用黑线画出中国帆船从福建沿海出发的多条东西洋航路和沿线的六十个港口。在图的顶部画有罗盘、比例尺和一个定方位的矩形空框。”
钱江指出《东西洋航海图》“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幅手工绘制的彩色航海图”,而“地图的绘制者在地图的上方正中画上了一道比例尺,以及一幅中国民间传统的航海罗盘方点阵图,准确无误地标识出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八个方位。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史上,地图绘制者本身具有如此鲜明、强烈的方向感和距离感,并将尺规和航海罗盘绘制在图上,殆为首例。”
根据钱江的研究,他认为《东西洋航海图》是“以明朝中叶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动范围和主要港埠为基础而绘制的,反映的是以闽南漳泉地区为中心的中国民间海外贸易网路。”而明代海商的贸易活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外交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聂洪萍表示:“这幅图呈现出一个面向海洋、高度商业化、资本化、富有活力的明代中国,这将颠覆世人对明朝闭关保守的看法!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幅地图的意义重大,是极为重要的中国历史文献,迫使世人重新审视明代中国内陆与海洋的关系以及明代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正是因为《东西洋航海图》有如此重大历史、学术价值,将这幅沉睡了350多年老地图唤醒的巴彻勒才如此兴奋,不仅撰写学术论文,还与他的太太莎丽一起开发棋盘游戏,莎丽说:《东西洋航海图》“告诉了与我们所知不同的有关早期全球化的真正故事。”巴彻勒则认为,通过玩游戏,可以让人们学到地理知识,增加区域感,使人能以更加明智的方式了解与参与全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