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它由250多个小岛、环礁、珊瑚礁、浅滩、礁石和沙洲组成,那里有超过6500种海洋生物。法国海洋探险家雅克·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曾把该地区称为“一件未开发的艺术品”。但是,如今这些不可替代的海洋生物以及它们的栖息地和该地区渔民的生计正受到威胁。
对珊瑚礁以及依赖它们生存的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南中国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及冲突风险。

面临的挑战
对这一自然宝藏的不当使用表现出多种形式。过度捕捞是问题的一部分。近年来,某些鱼种的数量下降高达80%。幼鱼也遭到捕捞。这意味着捕捞到的鱼更小,而渔民必须增加其捕捞量来养活那些依靠鱼类获取蛋白质的人们。

另一个问题是填海造地,这是建造人工岛的一种途径。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麦克马纳斯(John McManus)对环境新闻网站SciDevNet表示:“对珊瑚礁最有害的莫过于把它们埋在一吨吨的碎石和沙子底下。”然而,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要建造一个岛屿,挖泥船必须用砂石盖住珊瑚礁,这个过程会摧毁珊瑚礁或阻止受损的珊瑚礁再生。

人们从哪里获得造岛需要的砂石?它们是从附近的泻湖和礁滩挖掘出来的,这也破坏了它们的生态系统。沙子和淤泥翻腾起来,这破坏了珊瑚组织并阻碍了延续生命所需的阳光照到珊瑚礁上。南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教授弗兰克·穆勒-卡格尔(Frank E. Muller-Karger)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覆盖人工岛顶部的砂石“可能被冲回到海中,其形成的羽状尘土会扼杀海洋生物,并可能与重金属、石油以及船舶和海岸上正在修建的设施所产生的其他化学品掺杂在一起”。
约翰·麦克马纳斯补充说,填海造地的活动已永久地破坏了1300公顷拥有丰富物种的珊瑚礁。

世上最大的双壳软体生物巨蚌(Tridacna gigas)的命运是许多环境遭到破坏的悲剧之一。这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不幸的是,它的壳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成了昂贵的奢侈品。
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的非法捕捞,渔民们故意在小船上安装螺旋桨,并用它们来砍活珊瑚礁,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捕捞巨蚌。据《外交官》(The Diplomat)杂志报道,2014年和2015年,在永暑礁(Fiery Cross)、渚碧礁以及美济礁(Mischief)的疏浚和造岛活动开始之前,砍礁船就在大片地区大肆砍礁。这导致巨蚌死亡,珊瑚遭到严重破坏。珊瑚再也没有复原的机会,因为那些国家在被砍的珊瑚上建造了人工岛。
生存了几个世纪的珊瑚和独一无二的巨蚌只是受到威胁的物种中的两个。让我们再来看看生存受到威胁的几种生物。
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威胁
在位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的“珊瑚三角(Coral Triangle)”,生活着3000多种珊瑚鱼。估计该地区有1亿人靠这些鱼类为食,而且这是他们的收入来源。

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互相关联紧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之间的区域的鱼类和其他的海洋生物依赖于从南中国海和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冲来的珊瑚和鱼类幼虫。当珊瑚礁被摧毁并埋住时,渔业以及沿海社区和所有靠渔业为生的社区都受到了威胁。

面对南中国海的填海造地活动以及对珊瑚礁和依赖它们生存的生物种类的不断破坏,要保持渔民的生活方式已越来越难。
人们依赖于南中国海地区国家的自然资源,科学家们应该一起来了解过度捕捞、珊瑚礁被破坏以及填海造地是如何影响人类和野生动物的。他们的合作可能有助于维护在南中国海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