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歌“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创作于1814年,由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作词,弗朗西斯是一位律师,他当时被扣在英国的军舰上,目睹了英军炮轰美军要塞、美军坚强抵抗的过程,心情激动有感而发,即兴写成歌词,传唱开来后广为流传,在许多场合,尤其是军乐队演奏的场合,作为国歌被演奏或演唱。1916年时任总统威尔逊(Woodrow Wilson)曾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将这首歌定为国歌;到了1931年,国会正式通过决议,才以立法的形式将这首歌的国歌地位确定了下来。
1812年美英之间爆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战争,史称“1812年战争”,由于这场战争关系到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存亡,因此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战争爆发初期,由于英国正在欧洲与拿破仑鏖战,精锐部队无法调往北美大陆,因此采取守势,处处挨打,美军稍占上风。随着反法联盟的胜利,英国将欧洲战场上的兵力抽调到北美,与美军展开多次激战,于1814年8月攻占了首都华盛顿,此后英军又攻打离华盛顿不远的重要城市巴尔的摩。
在英军攻打巴尔的摩期间,弗朗西斯正好在英军的军舰上交涉释放被拘捕的美国人,其中一名医生比恩斯(William Beanes)是弗朗西斯的好友及远亲,虽然英军同意释放比恩斯等人,但由于弗朗西斯及比恩斯看到或听到了英军舰船及行动部署,因此英国人不许他们立刻下船返回,将他们留在战舰上,直到战斗结束。
1814年9月13日战斗开始后,英军战舰向巴尔的摩郊外的麦克亨利要塞猛烈炮击,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弗朗西斯在战舰上一直十分担心美军是否能顶住英军的攻击。到了第二天晨曦初现时,弗朗西斯从战舰上看到麦克亨利要塞上升起了 一面巨大的星条旗,便万分高兴,兴奋之余写下一首诗,几天后他在巴尔的摩的旅馆中完成了整首诗的写作,并将这首诗题为“保卫麦克亨利要塞”。不久这首诗配上了当时在美国十分流行的一首英国歌曲的曲子,大受民众欢迎。巴尔的摩“卡尔音乐商店”(Carr Music Store)的店主将歌词与歌谱合在一起出版时,将歌名改称“星条旗”,从此便以这个名称流行于世。

“星条旗”的歌词一共有四个大段,通常只唱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弗朗西斯用了一个问号来结束整个句子:“看星条旗是否还高高飘扬在这自由的土地、勇士的家乡?”(Oh,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一般来说,美国人在唱国歌时,很少注意到这个问号,即使有人注意,也会有疑问,以为是书写的错误。不过从歌词作者弗朗西斯当时的处境及心情来看,他用问号来结束第一大段,反映了他的复杂心情:恐惧、焦虑及爱国主义情怀。而在后面的三个大段中,同样的句子,便都是用感叹号来结束的,不过因为后面三段常常不唱,所以,第一段便成为国歌的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国歌版本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几大军校合唱团在第39届超级碗大赛开赛前的联合演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以下链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ETrr-XHB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