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题目用了英文,因为实在是既简洁又押韵,只三个单词,而内涵之丰富,我这篇短文只能挂一漏万。如果改成中文,就成了“交税没有代表”,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要说清楚的话,就成了“要交税,但是没有国会代表权”,不大像个文章的题目。
这三个字在今天指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60万居民和其他各州居民一样,要向联邦政府缴纳所得税等税项,但是他们不像其他人可以选举议员,从而可以在国会制订如何收税、如何拨款的法律时代表自己的利益。首都居民居然低人一等,成何体统!所以他们用这三个字表达不满。

华盛顿交管局为了支持民意,从1990年开始制作带有这个口号的车牌,大受欢迎。所以你到华盛顿来,随时随地可以看到“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1992年克林顿当选总统,就职后将总统专车也改用这种车牌。后来小布什上任后又取消了这种做法。
早在殖民地时期,同样是英王臣民的美洲居民在伦敦的议会里就没有正式代表。既然没有议会代表权为什么要向英国交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拒交印花税、茶叶进口税就成了独立战争的重要原因。
独立之后,1787年在费城的制宪会议上起草了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国会议员由各州选举,其中众议员按照州的人口数分配名额。还规定要建一个面积不超过100平方英里、独立于各州、由国会直接治理的首都。开国元勋们当时认为首都只是一小块地方,没有把这个区域当作一个州来对待是十分自然的事情。1789年首届国会在纽约召开,1790年决定于现在这个地方建立首都。直到1800年正式迁都,1801年通过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原来分属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居民丧失了选举国会议员的权利。
首都居民在国会里面没有代表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居民增加逐渐突显出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一浪高过一浪,首都居民争取自治权和选举权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动力,他们成立各种团体和党派,采取不同方式推动修宪或立法。
1960年国会通过宪法第23条修正案,次年经各州批准生效,赋予首都居民在总统副总统选举时,和人数最少的州等同的选举团名额。于是,从1964年开始,总统选举的选举团从535票增加到538票,首都居民占了3票。
国会在1973年通过哥伦比亚特区自治法,首都居民从此可以选举市长和市议会,实行自治,当然重大问题还是需要国会同意;同时可以在众议院有一个代表,但是无权在大会投票。
1978年,国会又通过了一条宪法修正案,赋予首都在选举国会议员时和联邦州一样的权利。但是,直到1985年正式批准该修正案的7年期限届满,只有16个州采纳,远远没有达到宪法规定修正案生效所必需的四分之三的州,即38个州。致使该修正案流产。
首都居民的愿望难以实现,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60万人大多数是支持民主党的。如果他们可以选举议员,435人的众议院还好说,增加一名民主党议员影响不算很大。参议院一下增加两名民主党议员,多数共和党人不能接受。所以自从1978年攻坚战失利,人们开始采用迂回战术。
一个方案是举行公投,向国会申请成立一个名叫“新哥伦比亚”的新州。公投虽然通过,但是国会不予考虑。
还有人提议,将首都管辖权还给马里兰州,这样其居民就可以作为马里兰人参加国会议员的选举。但这有两个问题,第一,马里兰州人民没有兴趣把首都收回,第二,仍然涉及到修改宪法首都条款的问题。
再退一步,让首都居民只是作为马里兰人在议员选举时投票,但还是在国会碰了钉子。

最近的一次努力,让首都居民选举一个正式的众议员(几乎肯定是民主党),同时给犹他州增加一个众议员名额(犹他是传统的共和党地盘)。众议院2009年通过了这个议案,但是在参议院搁浅。
2008年首都居民把选票投给了奥巴马,他们满心希望新总统会大力支持他们的选举权,而将他的专车改回使用带“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字样的车牌应该是举手之劳的一件小事。但是他有太多的重要事情在手上,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控制赤字、医保改革、结束战争,哪一件都比首都居民选举权来得急迫,而且在这些事情上寻求两党合作是奥巴马竞选时的口号之一。所以至今他的车牌还没有改。在新闻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白宫新闻秘书吉布斯是这样回答的:“我想请你问一下华盛顿的居民,他们是真的想取得选举权呢,还是象征性地在总统专车屁股上拧上这么一块牌子?”
从目前华盛顿的政治氛围来看,首都居民继续当美国“二等公民”的日子还看不到尽头。带有“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字样的车牌还将继续是华盛顿的街头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