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的中国书法课:跨越时空的一道文化桥梁

耶鲁大学是与中国最有渊源的大学之一,从1854年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毕业于耶鲁,到1878年耶鲁正式开始讲授中文和中国历史及文化(汉学)课程,百余年间,耶鲁在中美教育、科研和文化交流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耶鲁校园里的斯特林图书馆外景。1878年,容闳将个人图书馆的很大一部分捐赠给了耶鲁大学,成为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馆藏的基础,该馆藏已增至520000多册,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中文馆藏之一。(图片由作者提供)
耶鲁校园里的斯特林图书馆外景。1878年,容闳将个人图书馆的很大一部分捐赠给了耶鲁大学,成为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馆藏的基础,该馆藏已增至520000多册,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中文馆藏之一。(图片由作者提供)

就在耶鲁这个中国文化教学底蕴深厚的大环境里,最近十几年来有一门中国书法课倍受欢迎。开设这门课的苏炜老师是中国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77级),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八十年代初留学美国,至今在耶鲁执教中文超过二十五年。据苏老师说,这门中国书法课不算耶鲁的正式课程,上书法课的学生也不会得到耶鲁学分,他作为任教老师也不会因之计算课时教学量,但他甘之如饴地花费自己的时间(还包括提供需要的文房四宝等书法器具),为耶鲁学子们开辟一片畅心漫游的笔墨园地。

提起开设这门书法课的初衷,苏老师说,时光若银河,把我们与古人相隔,再何况隔着中西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假设在银河上有一道“鹊桥”,我们是否可以踏过去与古人相会呢?如果在耶鲁大学这个古老的校园,架上这么一道“书法”的“鹊桥”,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耶鲁大学的学子们从这样一道“鹊桥”跨过时光之流,他们将会看见一片什么样的风景?

2010年的秋季,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一个面向所有学生开放的“中国书法时间”的趣味课程正式开课了!这门课安排在周五下午的时间段,为的是让辛苦上课一周的耶鲁学生们有一个可以彻底放松、无学分压力,同时又可以真实接触到一门全新知识与谐趣的课余活动。十几年来,苏老师在书法课堂上结识了各种背景的学生,并见证了他们不同的成长故事。令他觉得欣慰的是,不管上书法课的学生们是短暂出现还是不断坚持,中国书法似乎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让他们在笔墨劳作之间总是有所收获,乐此不疲。

不少书法课的学生可谓才高八斗,令人赞叹。苏老师讲叙了几个细节故事,但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只能择其一二从简分享:

耶鲁东亚研究专业硕士生魏民安为喜爱古琴的同学讲述演奏技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耶鲁东亚研究专业硕士生魏民安为喜爱古琴的同学讲述演奏技法(图片由作者提供)

魏民安(Andrew Nguy)是一位美国出生的越南华裔,现为东亚研究专业硕士生,主修佛学。他申请读研同时被耶鲁、斯坦福等多家名校录取,他最后选择耶鲁,完全就是因为在网上看到耶鲁书法课的有关介绍。“开书法课的东亚专业,一定会比没有开的强。这对于我,是一个硬指标。” 初次铺展笔墨,他一落笔即让人惊艳不已:这是一位在书法门内浸润有年的高手!“我从前临帖学的是欧体,耶鲁书法课则是从颜体开始,这对于我,是全新开始的学习。”他谦逊地说。更奇妙的是,某次书法课,他背着一把古琴来到了课上。——原来,他曾专为学习中文、书法和古琴,到中国福州留学。“古琴和书法,本来就是古人修身的‘四艺’——琴棋书画中之二艺。

书法课的同学自拍留影,举机自拍的是大一本科学生古爱华(图片由作者提供)
书法课的同学自拍留影,举机自拍的是大一本科学生古爱华(图片由作者提供)

另一位才趣兼俱的洋孩子古爱华(Eddy K)自认是书法课的“书童”,因为他总是提前到课堂为同学们铺纸磨墨。古爱华是耶鲁大一新生,但他的中文程度可以比肩中文高班学生,达到可以研读鲁迅、巴金、萧红、曹禺、老舍、茅盾的水平。他把学中文的非凡热情融入一切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中去——除了对书法、古琴、粤语等兴致盎然,他连学生佛堂打坐到参演中文话剧《暗恋桃花源》也都一席不落;同时,他还是耶鲁新生最吃重的一门“牛课”DS(Direct Study——原典精读)的学生!不仅如此,在每周五的书法课后,他们几个“铁杆儿”同好还在旁边的研究生宿舍里,继续自己的沙龙小聚,说着中文品茗、读诗、赏画、弹琴、唱曲……

苏老师和他的高徒艾瑞祥(左)与耶鲁东亚系主修明清文学的博士生傅楠(右)合影​​(图片作者提供)
苏老师和他的高徒艾瑞祥(左)与耶鲁东亚系主修明清文学的博士生傅楠(右)合影​​(图片作者提供)

2022年岁末,秋季学期的最后一个周五,十多年前曾在苏老师的中文班学中文、如今已从耶鲁医学院毕业数年并在波士顿哈佛医院执业,同时可以用中文发表多篇专业性文章的艾瑞祥 (Michoud I)突然背着一把古琴,不声不响地出现在书法课上。原来,这是他和同学们悄悄约好,在去纽约的路上踅进耶鲁,要特意带给“苏老师”一个惊喜。于是,新老师生重逢相拥,两把新旧古琴——艾瑞祥的丝弦琴和魏民安的钢弦琴,在大课室案桌上参差排开,《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在琴声和墨香之中,几代不同辈分的书法“超级粉丝”不约而同地浸润在中国文化的渊源里,一时间苏老师想象中的那道文化“鹊桥”上的风景,真的在眼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