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任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已经一个星期了,从这次大选投票日到新总统上任的两个多月,美国经历了许多曲折坎坷,国会山前的就职典礼成为一个转折点。就像拜登总统在致辞中所说,这是一个“重整旗鼓和竭精励志的日子”(A day …… of renewal and resolve)。而在就职典礼上献诗的年轻非裔女诗人阿曼达·戈尔曼(Amanda Gorman),则以她充满感情的诗句与之呼应:“即便我们悲伤,我们依旧成长”(Even as we grieve, we grow)。

阿曼达年仅22岁,是近年来声誉鹊起的女诗人。她出生在洛杉矶西区的一个非裔单亲家庭,母亲在拉美裔和非裔聚居的瓦茨(Watts)地区学校六年级教书,那里的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穷人区各种生活中的难题乃至生命安危,加上她的孪生姐妹一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影响到她也以其诗歌天赋为美国底层特别是少数族裔面临的各种社会不公出声呐喊。在这次被拜登夫人遴选为新总统就职做诗歌朗诵之前,阿曼达已经获得首届美国青年桂冠诗人的荣誉。

非裔女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和审视人生,不但是诗歌领域的瑰宝而且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最早出版诗集的非裔女诗人,是菲利斯·惠特利(Phillis Wheatley),她八岁时作为奴隶被贩卖到殖民地时期的波士顿,其短暂的一生虽然因为其天赋得到主人家庭的恩宠,所以诗作不但缺乏近代非裔诗人的批判视角,甚至被人视为“汤姆叔叔综合症”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她的足迹,不但美国最有声望的开国元勋对其成就加以肯定,而且至今还在美国南北许多地方为非裔美国人所纪念。

在惠特利之后,美国黑人文学包括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当属一战结束到大萧条开始的“哈莱姆(纽约)文艺复兴时期”,它以阿兰·洛克(Alain Locke)于1925年出版的《新黑人之诠释》(The New Negro: An Interpretation)为代表,汇集了不仅仅是美国非裔,还包括来自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的非裔法语作家所创作的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这场运动的核心,就是反对种族歧视。黑人作家应该否定、批判并扬弃汤姆叔叔类型驯顺黑人的陈旧形象,而以黑人民歌和爵士乐伴随着圣歌在美国社会得以普及为契机,同时利用白人对窥视所谓的“原始”黑人文化的心理,打破藩篱,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黑人作家和诗人,并且为二战后的民权运动提供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铺垫。

这个时期最为知名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双雄”,其中就有一位是女性,即卓拉·赫斯顿(Zora Hurston)。她著有四本小说,五十多部短篇故事和剧本,当中以1937年的小说《他们的眼在看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最为著名。她1960年去世后,其作品不仅在1975年重新出版,而且史密森尼学会还将其1920年代哈莱姆时期写作的民间故事原稿,题为《每条舌头都坦白》(Every Tongue Got to Confess),在2001年刊行单行本。

哈莱姆时期之后,美国非裔作家当中最著名者,非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莫属。其代表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将种族主义给黑人带来、而且世代相传的严峻和残酷的后果,以一种直射人心的震撼效果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果要说诗人的话,则不得不提到玛雅·安杰卢(Maya Angelou)。

安杰卢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非裔女性诗人之一,她与民权运动中的知名人物,从马丁·路德·金到马尔科姆X(Malcolm X)都曾经有密切的工作关系和交往,因此受到过种族主义者包括个别南方州议员的恫吓和威胁。

安杰卢出版过包括诗集在内的许多作品,写作生涯超过50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其自传性质的作品:《我知道笼中的鸟儿缘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1998年,安杰卢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2000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8年获得“林肯勋章”;2011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她也是克林顿总统第一任期就职典礼上的诗歌朗诵者。

(本文的写作得到戈登的帮助。10年前作者在介绍美国少年儿童夏令营一文中,提到他与孪生兄弟梅森。现在戈登已经是大学一年级的大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