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系列109:大萧条时期

上个世纪30年代横扫全球经济的大萧条是现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痛苦时期,大萧条起自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华尔街股市的大跌,由此拉开股市崩盘的序幕。随着股市的崩盘,金融陷入恐慌从而影响实体经济,其后经济堕入衰退的步伐越发加速,最终演变成经济危机,史称“大萧条”,前后历时近10年,到1939年经济才最终走上复兴轨道。

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Ernst Steinbeck, Jr.)的著名社会纪实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就是以大萧条作为社会背景的,小说描写了主角约德一家因为经济危机、天气干旱而失去了俄克拉荷马的家园,被迫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寻求新生活的故事。约德与成千上万前往加州寻找工作、土地、尊严和未来的人们一样,经受了幻想破灭、失去亲人、遭受社会不公以及看不到未来的痛苦经历。斯坦贝克这样描写经济大萧条:“那是一个糟糕的、问题丛生的时期。” “股票市场崩溃后,工厂、矿山和钢铁厂通通关门,然后,人们什么都买不起,连食物都买不起。”

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一位失业的汽车工人是这样描述当时情景的:“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去雪佛兰汽车公司找工作,而警察已经在那儿了,他们向我们挥手,让我们走开,他们说:‘没有什么可做的,没有工作,没有工作!’于是我们在大雪中慢慢离开,去道奇汽车公司的就业办公室找工作。一个高大肥胖、穿着厚重大衣的人站在大门口对我们说:‘没有,没有,这里没有工作!’”

大萧条使大量工厂停工、民众失业、银行倒闭、人们失去自己了的家园、社会财富急剧缩水,等待食物救济的民众在教会、慈善机构前排起长龙。1933年经济跌入谷底时,1300至1500万人失去工作,失业人数占人口总数的二成;30年代约有9000家银行倒闭,占银行数的一半;由于当时联邦政府还没有实施强制存款保险,大量民众拿不回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多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农场主则无力继续经营,加上多年干旱,许多农民只能远走他乡;工厂生产活动减半、对外贸易减少70%、财政部甚至没有足够的现款支付联邦政府雇员的工资。

由于经济前景暗淡,资本投资以及建筑活动几乎停顿,没有人愿意花大笔钱扩大再生产;社会消费水平也急剧下降,人们节衣缩食,导致长期通货紧缩。由于失业率增加、财富缩水,无家可归者到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城市,公园、地铁站、大街、桥洞等处就成为流浪者聚居之处,人们用能够找到的一切材料自制简陋住所,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

大萧条最初的几年坐镇白宫的是胡佛总统,人们对他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法及措施十分不满,特别是对他不愿扩大政府开支以增强经济动力提出批评。1932年大选时,代表民主党参加竞选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获胜入主白宫,罗斯福上台后一改胡佛旧规,积极扩大政府公共开支,逐步稳定了经济及民众的信心,使许多失业者重新就业,广受民众好评。

大萧条重新塑造了美国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开启了“罗斯福新政”。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美国之音《建国史话》)

民众排队领取救世军分发的免费食物(照片:美联社)
民众排队领取救世军分发的免费食物(照片:美联社)
大萧条年代一位7个孩子的母亲愁容满面(照片:国会图书馆)
大萧条年代一位7个孩子的母亲愁容满面(照片:国会图书馆)
1937年7月26日民众在旧金山举行示威,抗议裁员及减薪(照片:美联社)
1937年7月26日民众在旧金山举行示威,抗议裁员及减薪(照片: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