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盛大的节日接踵而至。家庭、教会和公共场所都披上了美轮美奂的灯光装饰。在美国这边,感恩节的火鸡大餐余味尚存,圣诞老人就已经踏上了给孩子们派发礼物的路途,接下来是元旦,迎接新的一年,人们又要忙碌起来,生活回归常态,那些灯饰也随之退场。
今天灯饰在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节日里几乎必不可少。它与世界各民族和宗教的习俗一致,都是源于火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不仅关乎取暖和熟食,还是漫漫长夜里的指路明灯。
说起宗教的起源就要从犹太民族谈起,而犹太历史上与灯火有关的节日有光明节和篝火节等。以色列建国之后,在独立日、大屠杀纪念日和耶路撒冷日等节日,都会在庆祝或纪念活动中燃放烟火或点起蜡烛。其中光明节纪念的是公元前168至165年,犹太人反抗塞琉古王朝、收复圣城耶路撒冷的那一段历史。塞琉古王朝,古代中国称之为条支,为亚历山大大帝部将在中亚建立,到安条克四世时在耶路撒冷强制推行希腊化,在犹太圣殿里树立希腊神祗、狂欢纵欲。
以马加比家族为首的犹太正统派起而反抗,收复耶路撒冷,恢复圣殿的尊严,点燃圣殿里应该长明的七枝灯台。但是能够找到的纯洁橄榄油只够一天使用,而从外地运来需要8天的时间,结果奇迹发生,只够一天的灯油一直延续了8天。犹太教相对而言比较内敛,不事张扬,但是不少族人会在光明节期间,在自家朝外的窗台上依次点亮灯台。在美国,因为光明节与圣诞节日期相近,一些犹太人会将两个节日连起来过。在这个期间,如果看到人家窗台上有点亮的灯台,十之八九是一个犹太人家庭。
中亚地区还有一支影响深远的教派,即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它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隋唐朝代一度风行,因其信徒在火前举行祷告仪式,被称之为拜火教。看过金庸“倚天屠龙记”的,应该记得张无忌和明教的渊源,而金庸笔下的明教,就是起源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摩尼教,它们在中国都被称之为拜火教。金庸笔下生花,影响甚广,使得汉语世界往往将这几种带有历史渊源的教派混为一谈,但是对火的崇拜却始终如一。
中国的许多民族也有许多关于光明与火的传说。例如蒙古族的族名蒙古就是“忙豁勒”的音变,意思就是“永恒之火”。
中国南方的傣族,和东南亚特别是泰国泰族有相近的的文化传承,傣族的泼水节就与火有关。傣族古老的神话说的是历法神狂妄无理,天王施法让他闭目酣睡10万年。历法神有七个女儿,为了第三层天神帕雅英,她们使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割下了父亲的头颅,闯了大祸,诸神为了救活历法神,就砍下一只大象的头安上去,于是历法神就有了象首。而他的七个女儿则被逐出天界,她们要轮流抱着喷着火焰的神首赎罪,其余六人要不断泼水,直至神首不再喷火,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来源。后来小乘佛教传入,效法释迦牟尼沐浴成佛的典故,才演变成今天的喜庆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