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二战和改变欧洲的秘密条约

Animated graphic showing photo of signatories and photo of Molotov–Ribbentrop Pact in Russian (© Keystone/Getty Images)
(State Dept./M. Gregory)

今天有些人认为,纳粹德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但是,1939年8月23日这一天告诉人们,其实并非一向如此。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承诺在十年内不向彼此发动军事行动。

签约的消息在第二天得到苏联和德国报刊的报道。然而,英文的立陶宛和波罗的海文史期刊《立陶宛》(Lituanus)的编辑指出:“从一开始就有一些有根据的怀疑认为,该《条约》所含内容不是表面那样简单”。

的确如此。直到多年后世界才知道,两国当天还签署了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Secret Additional Protocol)。这份秘密文件用不到150个字,将东欧划分为纳粹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具体包括:

  • 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Narew, Vistula and San rivers)为界分割波兰,其东部归苏联控制。
  • 为苏联入侵芬兰和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铺平道路。
  • 为使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脱离罗马尼亚和并入苏联范围打开大门。

英国历史学家罗杰·穆尔豪斯(Roger Moorhouse)在他的《恶魔联盟》(The Devil’s Alliance)一书中指出,即使在今天,除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以外,“议定书仍然基本鲜为人知”。书中附有该条约及其秘密附加议定书的全文。

Adolf Hitler, at right, with arm outstretched toward rows of people in uniform below him (© AP Images)
阿道夫·希特勒(前)1939年10月5日在波兰华沙向德国国防军(German Wehrmacht)阅兵部队致意。(© AP Images)

这项条约使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得以腾出手来进攻波兰,而不必担心苏联干预。

在条约签订仅仅9天后,希特勒于1939年9月1日向波兰发动进攻,促使英国和法国向纳粹德国宣战。1939年9月17日,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占领了在秘密议定书中割划的地区。人类历史上伤亡和毁灭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开始,最终卷入了50多个国家,1亿多士兵被送上战场。

苏联入侵波兰后,1940年春苏联秘密警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Smolensk)附近的卡廷森林(Katyn Forest)屠杀了22000名波兰战俘和政治囚犯。

穆尔豪斯写道,“很明显,纳粹-苏联条约颠覆了政治世界”。

虽然这项条约随着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而瓦解,但据穆尔豪斯估计,中欧和东欧有7500万人遭受其后果,“有大量的人在苏联手中遭到迫害、酷刑和丧生”。今天的东欧和中欧版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造成”。

该条约有时被以其两个签字人的名字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即纳粹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和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但是莫洛托夫直至1986年去世始终否认存在这份秘密附加议定书。

在条约签署50年后的1989年8月23日,苏联占领下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人民举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和平示威。这个日子现在被称为黑丝带日(Black Ribbon Day),也叫做欧洲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者纪念日(European Day of Remembrance for Victims of Stalinism and Nazism),并扩大到包含所有在专制政权下受难和丧生的人。

Rows of people standing and holding hands (© Robert Tonsing/AP Images)
1989年8月23日,作为团结的象征,人们在爱沙尼亚塔林(Tallinn)手拉手形成了一条伸展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的人链——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 前排女子的胸章上的字样是“MRP 50”,即《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50周年。(© Robert Tonsing/AP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