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的“洋葱”惹的那些事儿

一个多月前,《脸书》(Facebook)开始试验一项新的功能。入选这项试验的用户,当他们在脸书的“新闻栏目”(News Feed)上转贴的内容来自讽刺性媒体时,会在链接的前面附加一个“讽刺”(Satire)的标签,以避免其他用户误以为真,落入专事传播虚构内容网站的圈套。不用说,它要对付的头号“敌人”就是《洋葱》(The Onion)。

《洋葱》在1988年创办时,只是一份地区性的校园报纸,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两个大三学生凯克(Tim Keck)和约翰逊(Christopher Johnson)想出一个经营模式,用刊登滑稽幽默图文的免费报纸吸引读者,然后校园周围餐饮店和录影带租赁店铺就会花钱来登广告。效果还真不错,第二年他俩就以将近两万元的价格将报纸卖给了当时的主编和广告经理。

洋葱在制作和刊登这类搞笑内容时,时常会制造和传播“谣言”,有时还是“政治谣言”。会心的读者当然不会被它们迷惑,而是会一层层剥去洋葱的外皮,直达其酸甜辛辣的内核,结果有的是纯属逗人一乐,有时也会让人在欢笑之后,不由得认真思考这一“谣言”里深藏的寓意。

洋葱的经营范围后来逐渐扩张,从报纸到网络,从图文到音像,从讽刺搞笑到正经的娱乐栏目,在全国都小有名气。它那些虚构但是逼真的“新闻”常常让某些知名媒体上当,偶尔也会引起争议,甚至被人威胁要告上法庭,由此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纸媒发行量最高曾达20万份。前年年底洋葱结束印刷版,专注网络版的经营,月流量超过1100万,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2009年洋葱的搞笑内容曾经让孟加拉国的两家媒体上当。那年的9月,该国孟加拉语的《人民土地报》(Manab Zamin)将洋葱关于第一个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召开记者招待会、承认阿波罗登月是一场骗局的新闻当真,第二天还被该国《新国家报》(New Nation)转载。人民土地报在发觉自己上当后,随即声明认错。

四年前世界杯前夕,法国足球杂志网站So Foot摘要翻译转述了洋葱的一篇文章,讲一个32岁的美国足球迷,在他的朋友同事当中没有任何人关心足球,使得他极为孤立,文章结尾还鼓励他不要气馁。事实上美国足球在最近二三十年里普及得相当快,关心世界杯已经渐成时尚。

洋葱还有几次关于同性恋和堕胎权利的报道,因为是正话反说,让那些具有歧视同性恋或反对堕胎传统观念的国家或地区媒体受骗,以为拣到了稻草,事后才发现自己成了被人嘲笑的对象。其他游走于政治边缘的笑话,例如国会如何威胁要搬离华盛顿,国会大厦发生枪击事件或有人质被劫持,某国脑满肠肥的首脑被评为全球最性感男人等,也屡屡让国内外媒体上当,甚至国会警察局都曾经因此而应急启动,结果发现虚惊一场。

小布什总统在任期内每周有一个广播谈话,洋葱网站就拿它搞笑,同时在网页会贴上总统的印章图案。结果小布什的助理给洋葱发出停止侵权的律师函,函件引用美国法典,警告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总统印章可被处以罚款或6个月以下的监禁,或二者并罚。为此洋葱的律师回应说,没有人因为洋葱使用了总统印章就会信以为真,以为我们的报道得到总统的认可。同时还引用尼克松关于总统印章用法的行政命令,以玩笑的口吻正式提出使用申请。

洋葱作为娱乐大众的媒体,读者群以年轻人为主,其中男性占大约三分之二,教育程度大学以上的超过75%,家庭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占80%。它之所以在今天奇芭争艳的大众媒体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据尼尔森媒体研究(Nielsen Media Study)2012年的报告,原因在于今天的娱乐市场上,喜剧性的内容已经超过音乐、体育和个性化节目,成为年轻人对待生活和观察社会的关注重点之一。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人,特别是注重声誉的媒体主管,不大愿意在自己的地盘上任人恶搞,这才会有开头提到的脸书试验。

到目前为止,脸书的这项试验还只是针对洋葱这家已有超过四分之一世纪“谎龄”的传媒。至于其他类似媒体,包括《纽约客》(New Yorker)的政治笑话专栏《波罗维茨报告》(Borowitz Report),聚焦政治娱乐圈同时稍带科技领域的恶搞博客《每日醋栗》(The Daily Currant),甚至洋葱网站本身的栏目《点击陷阱》(Clickhole),也都还没有被脸书“打入另册”。其实让我说,脸书的这一试验,说不定又是在给这家专事“造谣传谣”的媒体做免费广告呢。

洋葱报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办事处(David Shankbone / 2009)
洋葱报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办事处(David Shankbone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