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中正式建交40周年。40年来随着美中交往在各个层面的开展,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合作十分频繁,其中生物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得益美国多多。
生物科技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科学领域之一,而美国则是这一领域的先锋及主力军,无论是在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教学还是投资方面,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腕。据葛瑞芬科学(Gryphon Scientific)提交给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简称USCC)的报告《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美国与其他外国扮演的角色》显示(China’s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US and Other Foreign Engagement),2016年生物科技的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为3700亿美元,美国、加拿大、欧洲及澳大利亚仅在医学生物技术方面的市场收入就达到1390亿美元,708家上市公司雇用了超过20万人。其中,美国占据了主要地位,440家上市公司雇用了13.6万人并创造了1120亿美元的收入;此外,美国还有成千上万的创业公司在这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葛瑞芬科学提交的报告还显示,中国生物科技的大发展得益于与美国及其它国家的交流:自1978年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这方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都在流入中国。以资金为例,外资通过三个主要渠道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主要是生物制药)在中国的发展,这三个渠道是外资直接投资、中国公司海外上市以及证券投资(最重要的是风险投资)。
从葛瑞芬科学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外国资金(主要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丹麦以及法国)投资中国本地公司的数目,2000年为36宗,2010年上升到1030宗,2017年达到1545宗。外资投入对中国本地生物科技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力作用。
外资除了投资中国本地公司外,还直接在中国设立企业,这部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药物和药物中间材料方面,投资规模从2000年的1亿美元到2012年的12亿美元,资金数目迅速提升。
除了外国资金投入中国本土市场外,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也通过在香港、美国上市获取资金以及得到国际投资界的认可。此外,中国公司也通过收购、合并海外公司得到先进的生产管理及技术资源,这种收购合并从2009年的6600万美元跃升到2017年的35.3亿美元。

人才是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及优良的研究体制为中国的生物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据彭博新闻的报道,中国的千人计划已经招募了两千六百多名高层次人才,其中44%从事医学、生命或健康科学,22%为应用工业技术,8%为计算机科学,6%为航空、航天和天文学。此外为经济、金融和数学等人才。
举例来说,中国生物科技界的知名海归如陈章良80年代赴美获得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邓兴旺获得加大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饶毅获得加大旧金山分校博士、施一公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王晓东获得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学位等,这些在中国取得成就的生物科技界学者,都是在美国知名大学深造的,也可以说,美国的学界为中国生物科技发展储备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