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美国纪念大屠杀受难者博物馆

Pictures on a wall of people killed in the Holocaust (© Shutterstock)
美国纪念大屠杀受难者博物馆(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展出受迫害人员的资料。 (© Shutterstock)

美国纪念大屠杀受难者博物馆(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于1993年开馆。参观者可以聆听驻馆学者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前和大战期间纳粹(Nazi)德国对欧洲犹太人(以及其他受害者)实施大屠杀的悲惨历史。

这所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Washington)的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以世界各地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实例,帮助来自世界众多国家的公民和当选官员、军人、公民和宗教领导人、教育和新闻工作者识别预警大屠杀事件的先兆。博物馆网站上的提示写道,“我们燃起人们抗击仇恨的激情,为塑造不同以往的未来贡献心力。”

参观者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和讲座可以了解到,大屠杀往往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最初以社区内特定的种族或民族群体为目标进行歧视,然后通过仇恨式言论、骚扰、限制行动,最终导致暴力迫害和灭绝行动。

Exterior of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 Shutterstock)
美国纪念大屠杀受难者博物馆继续在网上讲述如何识别大屠杀事件的先兆。 (© Shutterstock)

博物馆的威廉·莱文家族大屠杀事件教育研究所(William Levine Family Institute for Holocaust Education)教育项目主任格雷琴·斯基德莫尔(Gretchen Skidmore)说,博物馆在疫情期间临时关闭,但教育课程并未停止

博物馆原来每月一次的脸书现场(Facebook Live)系列报告会讲述大屠杀的众多不同侧面,现已发展成每星期一次的现场活动,由美国纪念大屠杀受难者博物馆的历史学家、策展人员、大屠杀事件幸存者、教育工作者和来宾与观众进行实时的现场交流。

教育工作者发挥的作用

斯基德莫尔说,教育是防止大屠杀的关键。博物馆提供的很多材料都以学生为对象,因为他们作为新一代成年人是一大批重要的观众。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今天的年轻人很少知道有家人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大屠杀事件。

她说,当年纳粹、反犹太主义分子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在拥有民主宪法的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德国和欧洲各地数百万人不是参与了大屠杀,就是对大屠杀熟视无睹。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上任的第一个星期表示,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提出的告诫决不可忘却,现在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毫不奇怪,企图制造不稳定和破坏民主的人往往试图对大屠杀提出质疑。他们妄图模糊真相和谎言的界限。”

创会主席和大屠杀事件幸存者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曾说过,“这所博物馆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不提供答案。”

布林肯强调道德选择的重要性。他说,“我将牢牢记住,大屠杀这类惨剧不仅仅已经发生,而且实际上得到允许。制止这些行为取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