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位朋友从中国来,周末陪他们逛街,在购物时他们特别注意产地,常常问某个品牌有没有“美国制造”。很多热销的日用品,例如服装鞋袜手提包等都是欧美品牌,但是产地往往是亚洲国家。他们表示,如果同样品牌有美国制造,价格又差别不大,他们会选择后者。

看来,消费者对“美国制造”的承受能力正在发生变化。实际上,产业界也在对原材料采购-制造加工-市场销售这个供应链做出相应的调整。
上个月底,麻省理工学院(MIT)举办了一个供应链创新研讨会,会上该校工程系教授大卫•希姆奇-列维(David Simchi-Levi)报告了一项研究结果:他在过去两个月里调查了108家在海外有生产业务的美国企业,它们当中的14%有明确的计划将一部分生产业务迁回美国。这些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在2千万到250亿美元之间,其中大多数超过10亿美元。这是企业主管们对“回岸(re-shoring)” 战略趋势兴趣增加的最新信号。
上世纪末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包或离岸战略大行其道。现在的“回岸”则反其道而行之。这些企业为什么要“回岸”呢?列维的研究发现,回岸战略的主要诱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客户的需求可以更快地做出反应,产品可以更及时地投放市场,节省运输和仓储费用,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
企业采取“回岸”的做法也与美国的政治有关。解决就业目前在美国是一个棘手的热点问题,一些企业表示,政治与市场压力二者都促使它们将产品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尽管列维在调查中问到战略调整原因的时候,没有直接提到就业问题,但是仍然有21%的企业将增加就业的压力列为考虑因素。
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今年二月份也进行了一项类似调查,发现在106家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当中,有37%计划“回岸”,或者正在积极考虑将生产业务转回美国。其实,列维的问卷里也有这样一个问题,他所调查的企业有33%计划或正在考虑回岸,只不过他进一步将已经有明确规划的与还在积极考虑的企业分别开来。
封面日期为今年9月的《户外》(Outside)杂志介绍了一家生产户外服装的企业IBex。IBex成立于1998年,总部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佛蒙特州。Ibex不但坚持采用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超柔软、无刺痒感的美利奴羊毛作为原料,而且在众多同行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生产转向劳动力低廉的新兴市场的时候,Ibex坚持将一半以上的产品留在美国生产。
约翰•费恩赛尔(John Ferncell)是Ibex的创始人之一。他回忆当年在旧金山找工厂下订单时的艰难:人家都是承接The North Face或Sierra等品牌的大单,根本不把IBex看在眼里。现在IBex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2千万美元,而那些户外服装巨头则已经把主要生产业务转移到中国等亚洲国家,现在那些服装加工厂把Ibex当作了救命恩人。费恩赛尔表示,他们公司计划到2014年把全部生产都转回美国。
那些服饰业巨头也察觉到转变正在来临。制鞋业巨擘Keen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工厂已经于2010年投产。因为它的产品有70%是在美国本土销售,从海外将成品鞋运来美国,运费不说,皮革及其制品37.5%的关税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不仅美国公司,不少外资企业现在也感到在美国生产它们的产品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生产皮划艇的瑞典公司Point 65ºN最近宣布,它将在不久把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美国纽约州的雪城,以便与它的主要消费市场拉近距离。
生产工业电器包括自动化汽车生产线设备的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不久前就在它位于纽约州布法罗的工厂里增设了一条暖通设备电机控制器生产线。因为美国人工贵,把节省的运费考虑进去之后,在美国生产的成本仍然比中国高10%左右。但是安川美国公司副总裁表示,在当地生产的好处是大大缩短了给客户发货的时间,减少了库存,而且更容易满足客户定制的要求。
据BCG的咨询师瑟尔金(Harold Sirkin)分析,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不到美国南部传统纺织业工人的二十分之一,到2010年,考虑劳动生产率因素之后,差距已经缩小到三分之一。可以预期,原来占据美国服装市场40%的“中国制造”,将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制造”所取代。到那时候,来美国访问或旅游的外国人,将会有更多机会买到物美价廉的美国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