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是1983年,我们研究所唯一的一次公开竞争出国进修名额,其中一项课题是高速/高温气体热力参数的先进测量技术。因为种种原因,大学毕业后有相当长时间没有接触专业,但是自持基础课学得还可以,所以就大胆报了一个偏门题目: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应用于气体温度测量。为了准备选题报告,不知跑了多少趟科学院图书馆和科技文献馆。那时候相关资料不多,自己又只有一点蹩脚的英文,查文献可是费了点功夫。要是放在现在,网络遍及全球,而且涵盖各行各业,当年费力劳神好不容易才憋出来一篇科普水平的报告,今天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搞定。
今天网络对于科学家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科学界大牛、生物学家饶毅在科学网有其个人博客,前些年他曾撰文论述科研工作者阅读文献既是兴趣和习惯,更是必需。过去需要订阅纸质期刊,现在只要通过网上检索,就能够找到相关的论文,有的可以直接阅读,例如由纳税人供资的政府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些文章,其他的也可以订阅。
但是今天的方便不是一蹴而就的。48年前的10月29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莱昂纳多·克莱洛克 (Leonard Kleinrock)教授按下计算机键盘,试图与斯塔福大学联网,但是在输入Log的第二个字母后链接就断开了。不过无论如何,这个由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资助的通讯研究项目阿帕网(ARPANET)就此诞生。
从克莱洛克的分组交换技术,到TCP/IP、网页浏览器/服务器,到云端服务和大数据,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间爆炸性成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上网查询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现在有很多网站可供选择。
当然,登录本专业的期刊网站似乎是最直接的途径。但是现在学科的交叉不但成为常态,而且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往往由看似互不相干的事件触发,所以有前瞻性的科研人员都会博览“群网”,不但有针对性地学习同行的最新成果,同时从其他学科汲取灵感。
在另一方面,今天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也离不开互联网。二十世纪基本上是各国自成一体的科研体制,拜互联网之福,二十一世纪则已经进入了科研的全球化时代。最新也是最为轰动的一个例子,就是获得今年物理诺奖的引力波探测。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欧洲的室女座干涉仪(VIRGO),以及全球70多个天文机构合作,其中包括中国的慧眼卫星,最终确认探测到了由于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广义相对论最后一项未被证实的理论预测得到实验验证。

今年2月份,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年会上,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提交的报告显示,从1990年到2015年,多个作者署名的科学论文,其中国际合作完成的比例从10%跃升到25%,科学家加入国际合作的国家增加了58个。卡罗琳还发现,不仅是物理研究这类领域,因为设备昂贵需要跨国合作,就连看似与合作研究关系不大的数学领域,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增长。
无论是文献检索或国际合作,今天的科学家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以文献检索为例,除了专业学科网站,通用型的网站在美国以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最为知名,微软学术(Microsoft Academic)用户也不少,还有SciVerse等。中国则有百度学术、中国知网(CNKI)和必应学术等,《知乎》上面有关于这些网站的介绍和对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