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球上某些濒临灭绝最严重的物种来说,2016年是有利的一年。全世界有关国家政府和环境保护者共同寻求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途径,努力促进物种繁衍,减少偷猎行为。
以下是过去这一年人们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取得的部分进展。
大熊猫不再列为濒危动物,但保护级别仍属于“易危”。

今年9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重新确定对熊猫的保护级别。由于人们为保护熊猫进行了数十年的努力及中国政府采取新的研究项目和保护措施,熊猫被列入“易危”级别,不再属于濒危物种。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强调,相关的保护行动必须持之以恒。该组织表示,熊猫喜爱的食物是竹类,但气候变化可破坏竹子的生长环境,有可能使已取得的进展荡然无存。
打击偷猎的措施有助于促进象群数量的增长。

非洲草原的象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打击偷猎的制度和新颁布的法律有助于保护大象,在某些地方已经促进了象群数量的增长。
例如,上世纪80年代乌干达仅剩的大象少于800头,现已有几乎5,000 头大象。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和贝宁共有的保护区“W形边界公园”(W Transborder Park)的象群数量自2003年以来已经翻了一番。
2016年7月,美国颁布几乎全面禁止境内象牙买卖的禁令。美国作为非法象牙买卖最大的市场之一,这项措施有助于限制境内对象牙的需求。
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更上一层楼

2016年,涉及环境保护的高科技也取得显著进展。
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科技竞赛( Wildlife Crime Tech Challenge) 和 动物园编程马拉松赛 (Zoohackathon)等国际性科技竞赛聚集了顶级人才开发应用程序,为战胜野生动植物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进行努力。
主要的创意有:适用于智慧型手表的应用程序,有助于用户报告野生动植物走私活动; 利用DNA检测工具对被捕的偷猎者携带的特定犀牛角进行测定,从而便于对偷猎者进行起诉。
禁止穿山甲买卖

今年10月, 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举行会议,各国政府同意禁止所有的穿山甲买卖。穿山甲作为哺乳动物已成为全世界走私活动最猖獗的对象。
在这次会议上,非洲灰鹦鹉也成为全球保护对象。这种鸟可以模仿人类语言,属于热门宠物。